核雕的渊源
发布时间::2016-11-29 14:56:53
核雕的渊源
中华文明的历史源远流长,艺术品种类繁多,核雕系其中之一。核雕,准确地定义应为果核雕刻。系指在果核上雕刻各种人物、动物和船只、花鸟、风景等,通常也指用果核雕刻成的雕塑工艺品。按材料分有桃核雕刻、橄榄核雕刻、杏核雕刻、杨梅核雕刻、核桃核雕刻等。艺术特色为雕刻精细入微,形态小巧玲珑,原为微雕的一种,现逐渐发展成独立的具有特色的一种雕刻艺术。
就微雕而言,是以微书为前提的。微书的发现,可以追溯到距今三千多年前。从陕西故原出土的西周甲骨文残片上,就见有字小如米、线细似发的篆字。至汉朝时有了细书。南北朝时,南齐宗室萧均,有细书《五经》一卷以备忘。微书的出现和发展,为微雕艺术奠定了基础。
古代微雕大多取材于竹、象牙。唐代,微型竹雕已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后来随着时代的推移,取材逐渐多样化,逐渐出现了桃核雕、核桃雕、橄榄核雕等果核雕艺术。民间多以桃核雕刻,穿孔系挂身上作为“辟邪”。陆续有制成佩件、扇坠、串珠等供文人清玩。
迄今为止,果核雕刻的起源尚待考证。但据有史籍记载和文物考证的,果核雕刻起源至少应在明代以前。因为发展到明代,果核雕刻已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明代高濂《遵生入笺、燕闲清赏笺》,《清秘藏》均有记载明代宣德年间的夏白眼“能于橄榄核上刻十六娃娃,眉目喜怒悉具。或刻子母九螭,荷花九鹭,其蟠屈飞走绰约之态,成于方寸小核。”宣德皇帝朱瞻基喜之,称为一时圣手。明人魏学伊著有《核舟记》,描绘了明代最有名的果核雕刻家天启年间江苏虞山(今常熟)的王毅(字叔远,号初平山人)的作品桃核雕《东坡泛舟游赤壁》。王叔远在天启二年(1622年)创作的该桃核雕作品是果核雕刻史上的珍品。舟长约3厘米,高约0.5厘米,中间为舟仓,上以喷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4扇,且能开合。窗旁雕栏上,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船首刻苏东坡及好友黄鲁直、佛印和尚3人,其中苏东坡、黄鲁直两人共执一书阅读,而佛印和尚如同弥勒佛,坦胸露乳,左臂挂念珠,念珠历历可数。船尾横竖一楫,楫的左右各雕刻船夫一人。船背题款“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刻”。字迹细如蚊足,又刻篆章“初平山人”。这件核舟成为后世果核雕刻名匠争相仿效的典范。明代另一大家宜兴雕刻家邱山则精于胡桃核雕刻,题材大多为苏东坡游赤壁、渔家乐、百花篮、山水等。到了清代,果核雕刻的艺术水平进一步提高,以江苏苏州、扬州为传统产区。康熙年间,苏州金老(名不详)、嘉定封锡禄以及乾隆年间的苏州杜士元、沈君玉等都是雕刻名手。据《觚剩》记载,姑苏金老精于刻棘镂尘之巧。他在一枚桃核上,能以立雕核法雕出《东坡游舫》,船舱四周左右各有花纹短窗二扇,可以开合。封锡禄的橄榄核雕刻“草桥惊梦”,屋宇、人物等在构图上安排得当,并配合疏柳藏鸦,柴门卧犬,充分表现了乡村夜景。沈君玉的橄榄核雕刻“驼背老人”,头戴棕帽,蓄胡须,衣服肩部有补缀,手持一扇,扇上刻有诗文。沈君玉还用杨梅核雕刻的“猕猴”,眉目毕具。杜士元亦擅长雕刻橄榄核舟,技艺高超,被人称为“鬼工”,作品深受乾隆帝喜爱,曾被召入宫见驾。宋起风之作《核工记》,对“枕山麓一寺”的景致刻画得如临其境。乾隆年间的广州人陈祖章更是以精湛的技法制作了赤壁夜游橄榄核舟,现被保存在故宫博物院。据《金玉琐碎》记载,当时有的艺人以桃核雕刻串连成的108枚念珠,每枚念珠刻有3—6名罗汉,姿态各异,面目无一雷同。此外,嘉庆、道光年间,福建霞浦的果核雕刻名匠方建邵创作的“东坡游赤壁”,蓬窗撑辟,江柳掩映,舟中人物、舷橹刻画细致。广东增城人湛谷生亦以擅长雕刻人物闻名于一时。晚清核雕艺人杨芝山的核桃雕作品“西园雅集图记”,林木扶疏处,怪石参差间,竟雕刻三组人物共19人,其精微之妙令人拍案称奇。
近代,果核雕刻主要产于山东、江苏、广东、上海等地。山东淮坊桃核雕刻名匠有丁念廷、高家俊、都渭南、张大眼、陈子和等。都渭南之子都兰桂的作品在1915年巴拿马博览会上获银奖。橄榄核雕刻以广州、苏州为主。广州名匠区桂来及其弟子江泽流以人物、花舫见长。20世纪初,上海果核雕刻名匠有麦春华、殷根福等人。麦春华擅长雕刻楼阁、池沼、人物、器具、花鸟等。殷根福的橄榄核雕刻题材有十八罗汉、八仙、观音、弥勒佛以及花木兰、穆桂英等人物。
现代,果核雕刻主要分为两大流派,一派以山东淮坊都兰桂一系为代表的桃核雕刻,一派以苏州太湖度假区舟山村为代表的橄榄核雕刻。
橄榄核雕的原料为橄榄核,橄榄核为橄榄科植物橄榄的果核。橄榄树是一种常绿树,也有极少数为灌木和藤木,树皮灰色,品种有100多种。主要分布在非洲热带、大洋洲东北部。中国有7种,主要产于广东、广西、海南、云南及台湾。多见于季雨林,常绿阔叶林中,在其次生林中也有栽培。“橄榄”,又名‘青果’、‘白榄’。核果呈椭圆,卵圆,纺棰形。我国以广东、福建栽培为最多--------另种乌榄(c.pimela),果实紫黑色,不可生食。种子叫榄仁,可榨油食用。”(《辞海》)橄榄果核呈梭形,两头钝尖,红棕色,上有六条棱线,质地坚硬,不宜碎;剖开内有3室,极少四室,其中各有种子一粒,种仁油性足。并不是所有的橄榄核都能够作雕刻之用。在我国,能够作为制作艺术品的橄榄核材料是产于广东东部的橄榄树种所产的“乌橄榄”。其橄榄核最适宜雕刻,其核颗粒大,色泽深沉,内仁油脂饱和度较高,制作成的艺术品年久,表面包浆自然,润滑如玉。
在西太湖之滨,穹隆山东麓座落着一个村落名舟山,相传因春秋战国时吴王在此建造战船,训练水师而得名。舟山村自古就是雕工艺匠的出产地。《中国工艺美术》(人民美术出版社84.1期)记载清代从事橄榄核雕刻的艺人大多来自苏州的吴县舟山村。《中国工艺美术大辞典》(江苏美术出版社.94版)记载舟山橄榄核雕,江苏名特产品。《香山小志》记载有“山梓人,巧者居十之五六。又有雕工,专将竹根、竹节、紫檀以及象牙、牛角、核桃、橄榄核,刻山水人物、花卉鸟兽等玩品,精巧有致,雅俗称赏。”而真正使舟山村橄榄核雕闻名于世的,是清末民初的舟山艺人殷根福。他自木雕、竹雕、牙雕入手,以橄榄核雕而著称于世。殷根福作品刀笔粗犷,大刀铲削,形简意赅,闻名于上海古玩界,被誉为“殷派”。民国时期,人民信奉佛教,殷根福专门制作“罗汉头佛珠”,深受信佛者欢迎,生意红火。为满足市场,殷根福回到舟山村组织艺人仿刻,实行批量生产,产品均由其设在上海老城隍庙的“永兴斋”雕刻坊收购出售。新中国成立之后,在殷根福儿子殷荣生、女儿殷雪芸、徒弟须吟笙、钟年福等召集及传授下,舟山村成立了舟山核雕厂。自此,在这批老艺术家的传授教诲下,舟山村涌现了一大批雕刻人才,也确立了苏州舟山橄榄核雕“精、细、巧”的风格,被国人称为“苏派”核雕。
苏州舟山橄榄核雕在方寸间体现了大境界,用途形式愈趋多样,有挂件、串珠、摆件,作品内容亦百花齐放,有佛像、人物、生肖、花鸟、瓜果、景致、主题事件等。在周建明、周雪官等工艺大师的影响下,橄榄核雕这一艺术形式在苏州舟山正愈来愈绽放出持久的生命力,现这一艺术形式已被列入了第一批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得到了包括政府在内及各界收藏人士的认同。
核雕的渊源
中华文明的历史源远流长,艺术品种类繁多,核雕系其中之一。核雕,准确地定义应为果核雕刻。系指在果核上雕刻各种人物、动物和船只、花鸟、风景等,通常也指用果核雕刻成的雕塑工艺品。按材料分有桃核雕刻、橄榄核雕刻、杏核雕刻、杨梅核雕刻、核桃核雕刻等。艺术特色为雕刻精细入微,形态小巧玲珑,原为微雕的一种,现逐渐发展成独立的具有特色的一种雕刻艺术。
就微雕而言,是以微书为前提的。微书的发现,可以追溯到距今三千多年前。从陕西故原出土的西周甲骨文残片上,就见有字小如米、线细似发的篆字。至汉朝时有了细书。南北朝时,南齐宗室萧均,有细书《五经》一卷以备忘。微书的出现和发展,为微雕艺术奠定了基础。
古代微雕大多取材于竹、象牙。唐代,微型竹雕已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后来随着时代的推移,取材逐渐多样化,逐渐出现了桃核雕、核桃雕、橄榄核雕等果核雕艺术。民间多以桃核雕刻,穿孔系挂身上作为“辟邪”。陆续有制成佩件、扇坠、串珠等供文人清玩。
迄今为止,果核雕刻的起源尚待考证。但据有史籍记载和文物考证的,果核雕刻起源至少应在明代以前。因为发展到明代,果核雕刻已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明代高濂《遵生入笺、燕闲清赏笺》,《清秘藏》均有记载明代宣德年间的夏白眼“能于橄榄核上刻十六娃娃,眉目喜怒悉具。或刻子母九螭,荷花九鹭,其蟠屈飞走绰约之态,成于方寸小核。”宣德皇帝朱瞻基喜之,称为一时圣手。明人魏学伊著有《核舟记》,描绘了明代最有名的果核雕刻家天启年间江苏虞山(今常熟)的王毅(字叔远,号初平山人)的作品桃核雕《东坡泛舟游赤壁》。王叔远在天启二年(1622年)创作的该桃核雕作品是果核雕刻史上的珍品。舟长约3厘米,高约0.5厘米,中间为舟仓,上以喷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4扇,且能开合。窗旁雕栏上,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船首刻苏东坡及好友黄鲁直、佛印和尚3人,其中苏东坡、黄鲁直两人共执一书阅读,而佛印和尚如同弥勒佛,坦胸露乳,左臂挂念珠,念珠历历可数。船尾横竖一楫,楫的左右各雕刻船夫一人。船背题款“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刻”。字迹细如蚊足,又刻篆章“初平山人”。这件核舟成为后世果核雕刻名匠争相仿效的典范。明代另一大家宜兴雕刻家邱山则精于胡桃核雕刻,题材大多为苏东坡游赤壁、渔家乐、百花篮、山水等。到了清代,果核雕刻的艺术水平进一步提高,以江苏苏州、扬州为传统产区。康熙年间,苏州金老(名不详)、嘉定封锡禄以及乾隆年间的苏州杜士元、沈君玉等都是雕刻名手。据《觚剩》记载,姑苏金老精于刻棘镂尘之巧。他在一枚桃核上,能以立雕核法雕出《东坡游舫》,船舱四周左右各有花纹短窗二扇,可以开合。封锡禄的橄榄核雕刻“草桥惊梦”,屋宇、人物等在构图上安排得当,并配合疏柳藏鸦,柴门卧犬,充分表现了乡村夜景。沈君玉的橄榄核雕刻“驼背老人”,头戴棕帽,蓄胡须,衣服肩部有补缀,手持一扇,扇上刻有诗文。沈君玉还用杨梅核雕刻的“猕猴”,眉目毕具。杜士元亦擅长雕刻橄榄核舟,技艺高超,被人称为“鬼工”,作品深受乾隆帝喜爱,曾被召入宫见驾。宋起风之作《核工记》,对“枕山麓一寺”的景致刻画得如临其境。乾隆年间的广州人陈祖章更是以精湛的技法制作了赤壁夜游橄榄核舟,现被保存在故宫博物院。据《金玉琐碎》记载,当时有的艺人以桃核雕刻串连成的108枚念珠,每枚念珠刻有3—6名罗汉,姿态各异,面目无一雷同。此外,嘉庆、道光年间,福建霞浦的果核雕刻名匠方建邵创作的“东坡游赤壁”,蓬窗撑辟,江柳掩映,舟中人物、舷橹刻画细致。广东增城人湛谷生亦以擅长雕刻人物闻名于一时。晚清核雕艺人杨芝山的核桃雕作品“西园雅集图记”,林木扶疏处,怪石参差间,竟雕刻三组人物共19人,其精微之妙令人拍案称奇。
近代,果核雕刻主要产于山东、江苏、广东、上海等地。山东淮坊桃核雕刻名匠有丁念廷、高家俊、都渭南、张大眼、陈子和等。都渭南之子都兰桂的作品在1915年巴拿马博览会上获银奖。橄榄核雕刻以广州、苏州为主。广州名匠区桂来及其弟子江泽流以人物、花舫见长。20世纪初,上海果核雕刻名匠有麦春华、殷根福等人。麦春华擅长雕刻楼阁、池沼、人物、器具、花鸟等。殷根福的橄榄核雕刻题材有十八罗汉、八仙、观音、弥勒佛以及花木兰、穆桂英等人物。
现代,果核雕刻主要分为两大流派,一派以山东淮坊都兰桂一系为代表的桃核雕刻,一派以苏州太湖度假区舟山村为代表的橄榄核雕刻。
橄榄核雕的原料为橄榄核,橄榄核为橄榄科植物橄榄的果核。橄榄树是一种常绿树,也有极少数为灌木和藤木,树皮灰色,品种有100多种。主要分布在非洲热带、大洋洲东北部。中国有7种,主要产于广东、广西、海南、云南及台湾。多见于季雨林,常绿阔叶林中,在其次生林中也有栽培。“橄榄”,又名‘青果’、‘白榄’。核果呈椭圆,卵圆,纺棰形。我国以广东、福建栽培为最多--------另种乌榄(c.pimela),果实紫黑色,不可生食。种子叫榄仁,可榨油食用。”(《辞海》)橄榄果核呈梭形,两头钝尖,红棕色,上有六条棱线,质地坚硬,不宜碎;剖开内有3室,极少四室,其中各有种子一粒,种仁油性足。并不是所有的橄榄核都能够作雕刻之用。在我国,能够作为制作艺术品的橄榄核材料是产于广东东部的橄榄树种所产的“乌橄榄”。其橄榄核最适宜雕刻,其核颗粒大,色泽深沉,内仁油脂饱和度较高,制作成的艺术品年久,表面包浆自然,润滑如玉。
在西太湖之滨,穹隆山东麓座落着一个村落名舟山,相传因春秋战国时吴王在此建造战船,训练水师而得名。舟山村自古就是雕工艺匠的出产地。《中国工艺美术》(人民美术出版社84.1期)记载清代从事橄榄核雕刻的艺人大多来自苏州的吴县舟山村。《中国工艺美术大辞典》(江苏美术出版社.94版)记载舟山橄榄核雕,江苏名特产品。《香山小志》记载有“山梓人,巧者居十之五六。又有雕工,专将竹根、竹节、紫檀以及象牙、牛角、核桃、橄榄核,刻山水人物、花卉鸟兽等玩品,精巧有致,雅俗称赏。”而真正使舟山村橄榄核雕闻名于世的,是清末民初的舟山艺人殷根福。他自木雕、竹雕、牙雕入手,以橄榄核雕而著称于世。殷根福作品刀笔粗犷,大刀铲削,形简意赅,闻名于上海古玩界,被誉为“殷派”。民国时期,人民信奉佛教,殷根福专门制作“罗汉头佛珠”,深受信佛者欢迎,生意红火。为满足市场,殷根福回到舟山村组织艺人仿刻,实行批量生产,产品均由其设在上海老城隍庙的“永兴斋”雕刻坊收购出售。新中国成立之后,在殷根福儿子殷荣生、女儿殷雪芸、徒弟须吟笙、钟年福等召集及传授下,舟山村成立了舟山核雕厂。自此,在这批老艺术家的传授教诲下,舟山村涌现了一大批雕刻人才,也确立了苏州舟山橄榄核雕“精、细、巧”的风格,被国人称为“苏派”核雕。
苏州舟山橄榄核雕在方寸间体现了大境界,用途形式愈趋多样,有挂件、串珠、摆件,作品内容亦百花齐放,有佛像、人物、生肖、花鸟、瓜果、景致、主题事件等。在周建明、周雪官等工艺大师的影响下,橄榄核雕这一艺术形式在苏州舟山正愈来愈绽放出持久的生命力,现这一艺术形式已被列入了第一批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得到了包括政府在内及各界收藏人士的认同。
作者:须永培
2010-7-19
2010-7-19
上一篇:漫谈橄榄核雕的创作和领悟
下一篇: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