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橄榄核雕的创作和领悟
发布时间::2016-11-29 14:56:05
盛世收藏,当今中国,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国家昌盛,民富国强,太平盛世,因此各类艺术品收藏蔚然成风。橄榄核雕,正是在这样的盛世背景下,逐渐成为社会收藏之热点。我辈橄榄核雕艺术创作者,有幸生逢此盛世,好应努力迸发创作热情,创作出更多更好的艺术品来满足市场日益增长的需求。好的艺术作品,该如何创作呢,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没有一定之规。笔者在此抛砖引玉,提供一管之见,以飨众同行,不到之处,敬请不吝指正。
好的作品,必须要有好的材料来制作,故本人以为创作优秀作品的第一步,应首先选择上佳材料。橄榄核雕的原材料是橄榄核,橄榄核为橄榄科植物橄榄树的果核。橄榄树是一种常绿乔木,也有极少数为灌木和藤木,树皮灰色,品种有100多种。主要分布在非洲热带、大洋洲东北部。中国有7种,主要产于广东、广西、海南、云南及台湾。多见于季雨林,常绿阔叶林中,在其次生林中也有栽培。《辞海》中对橄榄的定义为,又名“青果”、“白榄”。核果呈椭圆,卵圆,纺锤形。我国以广东、福建栽培为最多-------。另种乌榄(c.pimela),果实紫黑色,不可生食,种子叫榄仁,可榨油食用。橄榄果核呈梭形,两头钝尖,红棕色,上有六条棱线,质地坚硬,不宜碎,剖开内有3室,极少四室,其中各有种子一粒,种仁油性足。并不是所有的橄榄核都能够作雕刻之用。在我国,能够作为制作艺术品的橄榄核材料是产于广东东部的橄榄树种所产的“乌橄榄”。其橄榄核最适宜雕刻,其核颗粒大,色泽深沉,内仁油脂饱和度较高,制作成的艺术品年久,表面包浆自然,润滑如玉。同是广东东部橄榄树种所产的乌橄榄,仍有挑选之必要。第一,选择颗粒特大、特小为好。橄榄核是天然的,其大小非人为加工而成,所以越大越稀少,越小越稀少。故应挑选5厘米以上的特大核及1.2厘米以下的特小核,因其珍贵,故在其上自然雕刻而成的艺术品就会显得贵重。第二,颜色要统一。单粒挂件也要注意选择无色差的,选色要选深红色的,这不仅表明核子较老,已经长足,不易开裂,而且视觉效果好,经过一段时间的把玩,容易产生光泽。要制作串珠,更应选购同棵树上的有统一颜色的,尤以深红色为佳,这样制作出来的产品更具美感和统一感。第三,要制作串珠的核,颗粒大小要统一,否则将会影响艺术效果,给收藏者不舒服的感觉。第四,要仔细观察果核有无开裂。橄榄核一般有三瓣构成,四瓣、两瓣的极为少见。另外,选购完成后,也要细心保存,防止开裂。应以室内温度保持在5~27摄氏度为宜,温度宜低不宜高。室内湿度为55%~65%以上。宜防水、防风吹,在有暖空调的环境中,由于干燥,也易开裂,故应使用加湿器加湿。为免好材料开裂,可在购回后用橄榄油、花生油、色拉油、大豆油对核表面上油,以加强其油质。
选择了好的核材后,也妥善加以了保管,在创作过程中,还应注意去掉核仁,必须挖空清理干净核内残质,以防蛀虫在核内筑巢,影响核雕作品的生命力。
当上述工作完成后,艺术品创作的关键时刻来临了。创作者应摒弃稍加思考即下刀创作的劣习。窃以为,正如孙子兵法云不谋万世者不足于谋一时,创作创作,在于一个创字,作仅是次要的。创包括了根据核的外观、体量量身度势地考量题材的运用,利用自身智慧、生活的素材,以及灵感谋求适宜的新旧题材,并赋予其自我的生命力想象。除了古典诗书礼易,还应考量时代需要和诉求,更应考虑市场题材的欢迎度,应努力求新求变。注意文化品位。如因循守旧,那充其量只能成为一个出色的匠人,而非艺术品创作者。题材选定后,应在下刀前,反复仔细比对核的形制,并在空间、明暗、分隔、装衬、立象、色相、气候、嗅香、果供等九方面下功夫进行考量。其中空间乃无处不在的东西,有暗示性的空间,例如高墙之后,萝隐宅舍;有深远的空间,便如屋后深渊。其他平远高远,高低掩映,小中见大,均在空间的布局。明暗,则事实上是个方向的问题,向阳背阴,景物便截然有异。例如小楼西斜的一边植有高大的林木,便可改光天化日为浓郁绿荫。又例如日洒月照下,墙移花影,蕉荫当窗、梧荫匝地、槐荫当庭。只是这种种明暗的运用,已可生出无穷的意境。立象,等若画龙点睛,例如庭院、天井、月台、路口等处,以古藤、老树、台、座、栏、篱、又或亭、廊、轩、榭、假山、鱼池、小桥诸如此类,缀景成象,便人有观赏的重心。色相,核雕工艺不存在上色的工艺,好的作品,应达到无须用色而生出色彩缤纷效果的才是最高意境。故谋篇布局要立足合理。如风景园林、人物配景,涉及哪些地方该密,哪些地方该疏,哪些是远景,哪些是近景,都应布置得体,突出主体,应摒弃“越复杂越好”的错误观念。核雕作品大部分是人物题材。人体有头部、四肢、身躯这三大部分组成,而这三大部分有确定的位置,大小比例和形状,应保持有机的协调性,特别要注意观察蹲、坐姿势的比例是否准确,即使是夸张部分也要看是否夸张的合理。人体的躯干主要是通过对衣皱的处理来完成的。衣皱的勾勒可以表现人体的结构和形态运动,突出人物形象。创作时要注意人体衣皱的处理是否符合人体结构规律和动态原理,同时也要注意不同的衣料产生的衣皱形态之间的区别,厚而硬的衣料产生的衣皱挺括方折,薄而软的衣料产生的衣皱飘逸轻盈。人物的开相是重中之重,面部五官的位置,比例要准确,要注意面部左右的对称,头发胡子的走向,面部肌肉的变化以及眼神与面部整体神态的协调。同时还应注意男相和女相的不同区别。此外,应谋求设计的立体感要恰当。用在核雕上的雕刻技法有立体雕、浮雕、镂雕,这几种技法有时结合在一起使用。一般而言,立体感强的作品视觉效果较好。但并非越强越好,过犹不及,浮雕的深度要根据内容的要求而定,要和整体相协调,给人一种舒服感和美感。
创完成后,就是付诸实施的匠人之作了。此时就要因循创作思路,一一加以落实,这时着重要注意的就是“刀口”要清爽和打磨抛光了。核雕和其他雕刻一样,雕刻“刀口”必须干净利落,线条流畅清晰,绝不拖泥带水,含糊不清。“刀口”是否清晰,是反映雕刻水平高低的重要依据。砂纸的打磨和抛光是生产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收尾工作。砂纸打磨的技术要求很高,既要磨掉刀痕,使其光滑,又不能破坏艺术效果,特别是面部肌肉、眼皮、鼻尖、嘴唇等部位打磨时不能用力过度,否则就会破坏艺术性。而打磨用力过轻,刻刀痕迹就非常明显,也会破坏整体艺术美感。抛光的目的是增加作品的光泽从而增强艺术效果。抛光效果的好坏不仅要看整件作品的光泽亮度,还要看是否有抛焦的地方,是否有大量的抛光蜡粘附在作品上。如果有抛光蜡粘附,就必须将其清除,否则会影响艺术效果。虎头还须豹尾,故尽管创作业已完成,打磨抛光只是扫尾工作,但整体作品仍离不开这一环节。
因循上述步骤,如此创作出来的橄榄核雕作品就一定是件不可多得的优秀作品。
漫谈橄榄核雕的创作和领悟
盛世收藏,当今中国,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国家昌盛,民富国强,太平盛世,因此各类艺术品收藏蔚然成风。橄榄核雕,正是在这样的盛世背景下,逐渐成为社会收藏之热点。我辈橄榄核雕艺术创作者,有幸生逢此盛世,好应努力迸发创作热情,创作出更多更好的艺术品来满足市场日益增长的需求。好的艺术作品,该如何创作呢,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没有一定之规。笔者在此抛砖引玉,提供一管之见,以飨众同行,不到之处,敬请不吝指正。
好的作品,必须要有好的材料来制作,故本人以为创作优秀作品的第一步,应首先选择上佳材料。橄榄核雕的原材料是橄榄核,橄榄核为橄榄科植物橄榄树的果核。橄榄树是一种常绿乔木,也有极少数为灌木和藤木,树皮灰色,品种有100多种。主要分布在非洲热带、大洋洲东北部。中国有7种,主要产于广东、广西、海南、云南及台湾。多见于季雨林,常绿阔叶林中,在其次生林中也有栽培。《辞海》中对橄榄的定义为,又名“青果”、“白榄”。核果呈椭圆,卵圆,纺锤形。我国以广东、福建栽培为最多-------。另种乌榄(c.pimela),果实紫黑色,不可生食,种子叫榄仁,可榨油食用。橄榄果核呈梭形,两头钝尖,红棕色,上有六条棱线,质地坚硬,不宜碎,剖开内有3室,极少四室,其中各有种子一粒,种仁油性足。并不是所有的橄榄核都能够作雕刻之用。在我国,能够作为制作艺术品的橄榄核材料是产于广东东部的橄榄树种所产的“乌橄榄”。其橄榄核最适宜雕刻,其核颗粒大,色泽深沉,内仁油脂饱和度较高,制作成的艺术品年久,表面包浆自然,润滑如玉。同是广东东部橄榄树种所产的乌橄榄,仍有挑选之必要。第一,选择颗粒特大、特小为好。橄榄核是天然的,其大小非人为加工而成,所以越大越稀少,越小越稀少。故应挑选5厘米以上的特大核及1.2厘米以下的特小核,因其珍贵,故在其上自然雕刻而成的艺术品就会显得贵重。第二,颜色要统一。单粒挂件也要注意选择无色差的,选色要选深红色的,这不仅表明核子较老,已经长足,不易开裂,而且视觉效果好,经过一段时间的把玩,容易产生光泽。要制作串珠,更应选购同棵树上的有统一颜色的,尤以深红色为佳,这样制作出来的产品更具美感和统一感。第三,要制作串珠的核,颗粒大小要统一,否则将会影响艺术效果,给收藏者不舒服的感觉。第四,要仔细观察果核有无开裂。橄榄核一般有三瓣构成,四瓣、两瓣的极为少见。另外,选购完成后,也要细心保存,防止开裂。应以室内温度保持在5~27摄氏度为宜,温度宜低不宜高。室内湿度为55%~65%以上。宜防水、防风吹,在有暖空调的环境中,由于干燥,也易开裂,故应使用加湿器加湿。为免好材料开裂,可在购回后用橄榄油、花生油、色拉油、大豆油对核表面上油,以加强其油质。
选择了好的核材后,也妥善加以了保管,在创作过程中,还应注意去掉核仁,必须挖空清理干净核内残质,以防蛀虫在核内筑巢,影响核雕作品的生命力。
当上述工作完成后,艺术品创作的关键时刻来临了。创作者应摒弃稍加思考即下刀创作的劣习。窃以为,正如孙子兵法云不谋万世者不足于谋一时,创作创作,在于一个创字,作仅是次要的。创包括了根据核的外观、体量量身度势地考量题材的运用,利用自身智慧、生活的素材,以及灵感谋求适宜的新旧题材,并赋予其自我的生命力想象。除了古典诗书礼易,还应考量时代需要和诉求,更应考虑市场题材的欢迎度,应努力求新求变。注意文化品位。如因循守旧,那充其量只能成为一个出色的匠人,而非艺术品创作者。题材选定后,应在下刀前,反复仔细比对核的形制,并在空间、明暗、分隔、装衬、立象、色相、气候、嗅香、果供等九方面下功夫进行考量。其中空间乃无处不在的东西,有暗示性的空间,例如高墙之后,萝隐宅舍;有深远的空间,便如屋后深渊。其他平远高远,高低掩映,小中见大,均在空间的布局。明暗,则事实上是个方向的问题,向阳背阴,景物便截然有异。例如小楼西斜的一边植有高大的林木,便可改光天化日为浓郁绿荫。又例如日洒月照下,墙移花影,蕉荫当窗、梧荫匝地、槐荫当庭。只是这种种明暗的运用,已可生出无穷的意境。立象,等若画龙点睛,例如庭院、天井、月台、路口等处,以古藤、老树、台、座、栏、篱、又或亭、廊、轩、榭、假山、鱼池、小桥诸如此类,缀景成象,便人有观赏的重心。色相,核雕工艺不存在上色的工艺,好的作品,应达到无须用色而生出色彩缤纷效果的才是最高意境。故谋篇布局要立足合理。如风景园林、人物配景,涉及哪些地方该密,哪些地方该疏,哪些是远景,哪些是近景,都应布置得体,突出主体,应摒弃“越复杂越好”的错误观念。核雕作品大部分是人物题材。人体有头部、四肢、身躯这三大部分组成,而这三大部分有确定的位置,大小比例和形状,应保持有机的协调性,特别要注意观察蹲、坐姿势的比例是否准确,即使是夸张部分也要看是否夸张的合理。人体的躯干主要是通过对衣皱的处理来完成的。衣皱的勾勒可以表现人体的结构和形态运动,突出人物形象。创作时要注意人体衣皱的处理是否符合人体结构规律和动态原理,同时也要注意不同的衣料产生的衣皱形态之间的区别,厚而硬的衣料产生的衣皱挺括方折,薄而软的衣料产生的衣皱飘逸轻盈。人物的开相是重中之重,面部五官的位置,比例要准确,要注意面部左右的对称,头发胡子的走向,面部肌肉的变化以及眼神与面部整体神态的协调。同时还应注意男相和女相的不同区别。此外,应谋求设计的立体感要恰当。用在核雕上的雕刻技法有立体雕、浮雕、镂雕,这几种技法有时结合在一起使用。一般而言,立体感强的作品视觉效果较好。但并非越强越好,过犹不及,浮雕的深度要根据内容的要求而定,要和整体相协调,给人一种舒服感和美感。
创完成后,就是付诸实施的匠人之作了。此时就要因循创作思路,一一加以落实,这时着重要注意的就是“刀口”要清爽和打磨抛光了。核雕和其他雕刻一样,雕刻“刀口”必须干净利落,线条流畅清晰,绝不拖泥带水,含糊不清。“刀口”是否清晰,是反映雕刻水平高低的重要依据。砂纸的打磨和抛光是生产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收尾工作。砂纸打磨的技术要求很高,既要磨掉刀痕,使其光滑,又不能破坏艺术效果,特别是面部肌肉、眼皮、鼻尖、嘴唇等部位打磨时不能用力过度,否则就会破坏艺术性。而打磨用力过轻,刻刀痕迹就非常明显,也会破坏整体艺术美感。抛光的目的是增加作品的光泽从而增强艺术效果。抛光效果的好坏不仅要看整件作品的光泽亮度,还要看是否有抛焦的地方,是否有大量的抛光蜡粘附在作品上。如果有抛光蜡粘附,就必须将其清除,否则会影响艺术效果。虎头还须豹尾,故尽管创作业已完成,打磨抛光只是扫尾工作,但整体作品仍离不开这一环节。
因循上述步骤,如此创作出来的橄榄核雕作品就一定是件不可多得的优秀作品。
作者:须永培
2010-7-19
2010-7-19
上一篇:浅论核雕作品八宝观音的雕刻创作
下一篇:核雕的渊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