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须永培核雕网站!

民间传统雕刻艺术,恪守纯手工艺  民间传统雕刻艺术,恪守纯手工艺

热线电话:13625293873

主页 > 新闻报道 >
浅论核雕作品八宝观音的雕刻创作 发布时间::2016-11-29 14:55:42
浅论核雕作品八宝观音的雕刻创作
须永培
 
【内容提要】核雕是门立体艺术,它是以三维空间的形式,并用坚实的果核材料构成的,它可以通过自身的造型,典型的再现人物和生活,表达作者的理念情怀。
舟山核雕,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其中,八宝观音是舟山核雕的一个传统题材,八宝观音是由八个不同神态,不同姿势的观音菩萨跟八件宝物组合而成的艺术形态,历年来,不断有核雕工艺师对这个题材不断深化和创新。多年来,我也一直对八宝观音的核雕制作情有独钟,在它的身上,我经历构思、选择材料、创意转换和文化发掘的过程,我觉得一件核雕作为实实在在地占有三度空间的艺术,它直观和客观的存在,在给人以视觉美感、触摸感、真实感的同时,更是工艺美术从业者对于自己的跨越和提升。
【关键词】八宝  观音  文化  雕刻
 
一、八宝观音的文化源流
核雕和其他如石雕、木雕、砖雕、竹雕、角雕、骨刻等雕刻艺术相比,相对出现较晚,而在明清时,我国大型雕塑艺术并无大的发展,而核雕的发展却生机勃勃,如著名的《核舟记》就出现在明朝。
而佛教造像艺术自印度传入中国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虽说中国佛教造像艺术的源头在印度,但千百年来,她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吸收了中华大地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特异文化而大大的丰富和发展,在中国形成了不同佛教造像艺术风格。
在创作八宝观音中,我考虑到要刻好这一传统题材,就先要对传统文化作全面了解,研究八宝观音的文化内涵。
应当说,八宝观音生动再现了灿烂的中华民族的历史内涵、宗教思想、文化底蕴和艺术美感。其中,观音是中国家喻户晓的形象,印度传来的菩萨与中国民众结缘最深者,莫过于观音。究其原因,皆因诸佛菩萨几乎全是男性形象,唯有观音以女性形象出现在中国。在女人看来,她是一尊可以吐露心声的慈悲者;在男人看来,她又是一位母性和灵性兼备的神灵。正因为如此,女性观音像魅力无穷,深受男女老少的欢喜赞叹。而在八宝观音中的“宝”,是指“佛八宝”,或称“八瑞相”或“八吉祥”,为佛教当中八种吉祥供养法器,常用于供养佛像,装饰佛堂。一般来讲,“八宝”分别为:一法轮、 二宝螺、三宝伞、四宝幢、五莲花、六宝瓶、七双鱼、八吉祥结。相传释迦牟尼佛诞生时,天上献上种种供品,此八宝即为天人所供,故密乘行人常用此来供奉佛祖、装饰佛堂。
而八宝所蕴含的意义,也必须要雕刻者深深体悟,才能精致地表现出作品的含义,在八宝中,法轮表示佛法圆轮,代代相续,是生命不息的象征。法螺表示佛音吉祥,遍及世界,是好运常在的象征。宝伞表示覆盖一切,开闭自如,是保护众生的象征。宝幢表示遮覆世界,净化宇宙,是解脱贫病的象征。莲花表示神圣纯洁,一尘不染,是拒绝污染的象征。宝瓶表示福智圆满,毫无漏洞,是取得成功的象征。金鱼表示活泼健康,充满活力,是趋吉避邪的象征。吉祥结表示回贯一切,永无穷尽,是长命百岁的象征。
八宝和观音的文化,是雕刻人欲要刻出优秀作品来,必须参透的艺术密码。
二、八宝观音的雕刻心法
我在制作中体悟到,既然是核雕的八宝观音,就要有核雕的特色,把核雕美术作品的特色融汇到作品中,并且使核雕的审美与佛教的观音文化相得益彰。
在雕刻中,首先的关键环节在选择原材料上,必须精挑细选,每颗橄榄核直径都必须在2.4厘米左右,色泽要深沉,看上去要饱满,这样的核内仁油脂饱和度较高,雕刻出的作品品质会更高。
其次是雕刻,核雕作品在雕刻的时候,一般有两种雕法,一种是浮雕,一种是立雕,而我所创作的八宝观音是属于浮雕,这是老一辈艺术大师在创作人物作品中最常用的一种雕法。而橄榄核表面光滑,无纹路可循,我在多年核雕经验基础上,一方面继承师辈的优良传统,另一方面又开拓创新,在原有按图雕刻的基础上,进行构思谋位,在雕刻的刀法上快,深,准,而且在刀刻下去的时候,要保证刀口的清楚,不拖泥带水,这样作品更加生动有立体感。其次,在雕刻人物作品的时候,人物的面相是最关键的,在八宝观音的创作中,面相更为重要,因为都是观音,所以在面相的区分上可谓是细致入微。于是,我多次到国内等一些著名的寺庙,细致观察观音的神态,以及其面部表情的细微之处;特别是传世的经典的观音绘画作品,从各个角度进行分析研究,寻找规律,从立体到平面,多方面学习观音的内涵,借鉴兄弟艺术的表现手法,成竹在胸。同时,就观音形象而言,我在传统的基础上亦有所改进。八位观音表情不一,她们既有佛的神秘,又具有女性的外形,雕刻时要做到施刀细腻,手法老到,粗犷处勾勒刚劲,精微间线条柔绵,抑扬顿挫、错落有致,主次分明。这样刻制的观音,面部柔美,轮廓精细,气质脱俗,情表于外,意韵其中。比如,我在雕刻八宝观音时,虽然观音大多庄严慈祥,但不同姿式,不同形态的观音的面部神态又有所不同,一尊观音脸似鹅蛋,双颐圆润,弯眉长目,凤眼微垂,寂静含笑,樱唇欲启,而另一尊观音则设计成长巾与衣裙在风中飘指,微微翻起的荷叶,观音手指的柔挺在端庄雅致中流动出一种灵气,我们仿佛看见了当年善财童子被观音教化,到南海普陀山参拜观音的情景,整件作品,静景中流露出动感。
不仅如此,我还根据现代人的审美观念,创制新的观音形态。很多人的这个作品是传统意义上的八宝观音,都是以观音的面部表情为主,八尊观音的衣质以及手试坐姿都不太注重,而我的八宝观音是顾及到每一个小细节,这样就会让其欣赏它的人有新鲜的感觉,越仔细看就越想再细细品味。在八宝的创作上,我也会用太阳鸟,金蟾,荷花,宝铃等,使其八宝有所创新。
最后,在八宝观音精雕细刻完成后,还要加工刮亮,使每颗核雕观音都富有立体感,达到生动、逼真、传神、光亮的效果,这样整体造型就更加优美且形象更为生动。这时,需注意观音作品个体和群体的关系,也就是把握群像的整体效果。因为核雕是单纯的艺术作品,就更要在单件作品和群体作品之间成功处理,达到连贯的艺术效果,给人真实贴切的感觉,这就要求在创作过程中就要充分把握群体观念留有余味,使各观音之间气脉相通,彼此传神。如此复杂的工作量需花费相当长的工作周期才能完成,并且要保证整串无花无裂纹,所以在雕刻的时候尤其要注意屏气凝神,注意力高度集中。
 
 
三、八宝观音雕刻的体会和思考
在当今飞速发展的时代中,精美的核雕已经成为人们闲暇时把玩和欣赏的艺术品。
在雕刻八宝观音的过程中,我感到核雕是不断修正,不断完善的过程,在反复修正比较的过程中要始终保持新鲜的第一印象。只有保持新鲜的状态,塑造的作品才会生动富有生命力。
同时,核雕创作的过程是漫长而艰辛的过程,它要经历构思、选择材料、创意转换的过程来完成。而作为核雕的制作过程,是从熟悉、掌握、运用工具设备,加工改造物质材料的操作过程。核雕利用刀、凿和其他器具,通过外力,对材料进行切削,最终达到理想的形态。核雕的产生是人类生存价值的体现,可以满足人类审美的需求。从事核雕创作是脑力加体力的考验,套用一句原中央工艺美院李其明老先生的话, “核雕是什么呢?核雕是劳心,劳力的劳作,人是劳作者。”虽然很苦,很累,但它会给爱它的人,带来无穷的乐趣。核雕艺术的进步,是在长期实践的磨砺中创造出来的,它需要聪明才智,更需要一种精神——勤奋。
总之,核雕是大自然的天韵与神奇,八宝观音则是人们对文化神秘魅力的寄托,怎样通过鬼斧神工的艺术创作,创作出核雕的传统经典题材——八宝观音的传世佳作,还有待我们核雕艺术工作者,不断以艺术精神探索和研究。
 
参考文献
[1]“核舟记” 由清代学者张潮编选到《虞初新志》 作者:明代作家魏学洢 
有康熙年间刻本和上海古籍出版社排印本  1954.12  
 
作者简介:
    须永培,艺名(须永财),1955年出生于核雕艺术之乡—舟山。当时师从于钟年福老前辈,也得到了伯父须吟生大师的真传。现为工艺美术师、中国工艺美术协会会员、苏州市工艺美术学会会员、苏州市核雕艺术家协会常务副会长、苏州市舟山核雕行业协会副会长。本人从17岁开始学习核雕技艺,到现在从事核雕工作已有40余年。从一开始的传统人物开始、慢慢的开始创作苏州园林、山水、动物及各种核雕作品,在雕刻技法上也不断的创新,这些作品也都得到了同行及海内外收藏界的一致好评。并多次在各大报纸、出刊中刊登,在各大媒体被多次报道,也数次受邀参加国内重大工艺美术展示活动及政府重要活动。
 
 
                                                         2012年10月
    返 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