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山核雕传统神仙人物雕刻浅析
发布时间::2016-11-29 14:55:04
【内容提要】果核原是人们的弃物,但是这枚小小的坚硬的橄榄果核在古代就成了艺人们发挥想象和施展刀技的载体,因其体积微小工艺精难,因此在众多的雕刻中核雕反而显得特别的可贵。
而核雕的雕刻技法和传统题材是古代工匠艺人创造出的杰作,它客观、形象地记载了中国文明史的演变过程,凝聚着广泛的民族心理情结和普遍的民族审美意识。在世界的目光越来越多地投射在中国传统文化的今天,研究中国舟山传统核雕这一承载民族传统文化母体的艺术,对了解吴地文明和指引当前的核雕艺术创作都极具参考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以分析中国舟山传统核雕的神仙人物题材和文化,对中国民族传统核雕艺术的传承与发展,试以一管窥全豹。
【关键词】核雕 传统人物雕刻 如来佛 弥勒 观音 罗汉 八仙 寿星
一、 核雕技法的传承和创新
舟山核雕的传统题材丰富多样,极具观赏性和把玩性。其一般有四大系列,吉祥如意系列:十二生肖、避邪神兽等;神仙人物系列:十八罗汉、观音、弥勒佛、八仙过海等;民间民俗故事系列:东坡泛舟赤壁、羲之戏鹅、桃园三结义等;园林名胜系列:山景、园林景致等。其中,传统人物雕刻是传统题材的重中之重,具有苏州核雕鲜明的特征,作品构思和雕刻技艺都达到了极高的工艺水平和艺术境界。
应当说,人物雕刻是舟山核雕的一大品类,尤其是传统人物的雕刻所占比重很大。从技法上讲,花卉、山水类最为复杂,功夫最大,但就造型角度来看,却是人物最难。本行艺人常常引用“做人难”这句人生处世的俗语比作人物雕刻之困难。雕刻人物非但要具有真功夫的形似,而且要表现其思想感情的神似,欲得“神”更必须先有“形”,形神兼备才显其生动。只有懂得形体的基本比例和运动规律,才能造“形”传“神”。但舟山核雕的人物技艺,祖辈师徒都以口授、身教相传,并无文字传世。艺人数百年来植根于民间的土壤,与民间画工、塑匠的艺术实践息息相通,创作心得和技法多以口诀的形式相互沿用。学艺方式是师傅带徒弟,以临摹为主,反复做一件产品,逐步形成一种程式化的造型和使用工具的基本功,这是经过无数前人在实践中反复锤炼的结晶。
二、 核雕传统人物雕刻表现要点
舟山村自古就是能工巧匠的“产地”,《香山小志》记载有“山梓人,巧者居十之五六。又有雕工,专将竹根、竹节、紫檀以及象牙、牛角、核桃、橄榄核,刻山水人物、花卉鸟兽等玩品,精巧有致,雅俗称赏。”舟山核雕妙在方寸间体现了大境界,其“精、细、巧”之风格,代代相传。造型生动而又浑厚,技法丰富而又变化,是舟山核雕艺术的特点。
多年来,我试将舟山核雕的主要传统神仙人物的题材表现要点总结提炼如下:
佛、道、神仙寄托着人们的某种美好愿望,一直以来为人们所喜爱。舟山核雕的很多题材,大都以佛教为题材。作为雕刻艺术的一种,“观音菩萨”、“十八罗汉”、“如来”等题材盛极一时。
1、释迦牟尼的雕刻表现要点
释迦牟尼,简称“释迦佛”,又称“如来佛”,是佛教的创始人。佛经上谓“佛”有特殊的神异容貌,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其中有的内容是雕刻佛像不可少的基本依据。违反这些规定,就不成其为佛像了。综合起来,佛的基本形象是:
头:面型长宽(“国”字脸),雕刻需要求饱满匀称;头顶有肉髻,毛发右旋如只只田螺;眉修长,眉间有“白毫”,‘俗称“佛爷痣”(佛经上说眉间白毫,平时卷缩,伸开一丈五,放出毫光。现雕刻都作痣状);眼半闭;鼻梁平直耳轮阔大垂肩;嘴微阔,上下唇弓线明确。俯首下视,庄严肃穆。
身:站立像雕刻需要身背挺直,手下垂可及膝,谓“接引相”。坐像正襟盘腿,目不斜视,绝对端正,没有丝毫的歪扭态。七处(两手、两足、两肩及脖颈)隆满,手指纤长,衣服贴身,衣纹疏密均匀,线条流畅。
手:手的雕刻姿势,如有“禅定印”(右手在上,左手在下,手心向上)、“施无畏印”(右手抬起,掌心朝前)、“降魔印”(掌心按膝盖)、“说法印”(右手抬起,拇指与中指相捻)、“转法轮印”(拇指与食指相捻,右手心向外,左手心向内)、“法界定印”(两手指重叠平放怀中,拇指尖相触)等等。
坐法:雕刻双脚需要注意,交叉盘在大腿上,足心向上,调结跏跌坐(两脚交叉置于左右腿上为全跏坐,单盘为半跏坐)。若雕刻先以右足押左腿,后以左足押右腿,称为“降魔坐”;若雕刻先以左足押右股,后以右足押左股,两足掌仰于两股之上称为“吉祥坐”等。
雕刻的卧像规定为右侧卧,右手掌枕头,称为“涅槃”像,“涅槃”意译为“圆寂”,是佛教全部修习达到的最高理想,一般指熄灭“生死”轮回而后获得的一种精神境界。
2、弥勒的雕刻表现要点
俗称“弥陀”、“布袋和尚”,宋代以后的弥勒佛都是“布袋和尚”的形象,不再是“佛”的样子。
弥勒的雕刻需要注意不像释迦佛那样绝对的圣化、程式化,弥勒肥头大耳,坦胸腆腹,光头赤脚,衣饰不整,矮墩墩,胖乎乎,笑哈哈,表露较多的人情味,谁见了都欢喜。弥勒像有三种雕刻姿态。一是坐相,身子稍向后靠,挺着大肚子哈哈大笑;一脚屈拢平放,一脚屈膝竖起,从不盘腿端坐;一手放膝盖上拿串珠,一手拿布袋。一是站相,头稍仰,两手向上举起,手掌内翻,掌心朝上,谓“托天弥勒”。一是半坐半靠,动作十分随和,身上倚着五个幼童,或挖耳,或搔颈,或抱腹,或扯衣等等,有的还玩着钹儿、袋儿、槌儿,作嬉戏状,名曰“五子戏弥陀”,天真活泼,形象生动。
3、观音的雕刻表现要点
佛教中宣传观世音菩萨能现三十三身,救十二种大难,故佛徒又称“救苦救难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观音在南北朝以前都是男相。盛唐的敦煌壁画、彩塑观音像是上唇画有胡须的女性化形象。后来随着佛教题材的进一步“世俗化”,具有大慈大悲心肠的观音从男相逐渐转变为女相,赋予更多的人情味,更具女性的美。
观音有三十三种形象,如白衣观音、杨柳观音、持经观音、鱼篮观音、水月观音、合掌观音、持莲观音、洒水观音等等。舟山核雕观音有坐、立两种形式,坐式姿态如释迦,端正盘腿,下坐莲台,双手叠放怀中,掌托经书或净瓶。立式观音姿态多变、生动,有曲线美,形象仙女化。风度温柔娴雅,于庄严中蕴婀娜之态。
4、罗汉的雕刻表现要点
十八罗汉是指佛教传说中十八位永住世间、护持正法的阿罗汉,由十六罗汉加二尊者而来。他们都是历史人物,均为释迦牟尼的弟子。十六罗汉主要流行于唐代,至唐末,开始出现十八罗汉,到宋代时,则盛行十八罗汉了。
十八罗汉各尊表情不一,喜怒各具,他们既有佛的神秘,又具有凡夫俗子的外形,在苏州舟山地区的橄榄核雕中数十八罗汉为橄榄核雕的权威之作和代表之作。罗汉头像的雕刻有一定要求,面部肌肉要饱满,眉毛胡子精细到根,牙齿精细到颗,皱纹精细到条。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罗汉的一双眼睛需要平稳灵活,力求传神,这就需要深厚的刀功。舟山核雕界老一辈历来相传有罗汉开脸之刀法:五刀定位法,就是以刀代笔,先用刀在核表面象笔一样定好五官的位置,然后逐步的深挖:鼻子一刀,眼睛二刀,耳朵二刀;把一个罗汉的五官之大体位置定出来。逐步在鼻子二边深挖,先把鼻子大型留出。眼框,脸部,耳朵依次留出粗形,注意是留。把不需要的地方用刀去掉,留出需要的地方。再把脸部肌肉雕刻出来 ,再逐步地把耳朵,眼睛,胡须之类进行细加工。然后整体细加工,最后处理头发。
5、八仙的雕刻表现要点
关于八仙的故事,优美动人,流传很广,几乎妇孺皆知。根据明吴元泰著的小说《八仙出处东游记传》记载,八仙是:铁拐李、汉钟离、张果老、何仙姑、蓝采和、吕洞宾、韩湘子和曹国舅(名友),其中多数历史上真有其人。
八仙有老、有少,有男女、有美丑,他们的相貌、衣着和所持的法宝都不同,形象丰富,各有个性,在雕刻中需要注意。铁拐李的雕刻需要注意,他要表现出短而卷曲的络腮胡子,肌瘦骨突,身背葫芦,是丐者像。汉钟离是方头大耳,络腮长髯,坦胸挺腹,手持芭蕉扇。张果老,头戴万字巾,身穿员外服,八仙中数他年纪最长,是个平易近人、饶有风趣的老者;他的宝物一是渔鼓筒,一是小毛驴。何仙姑,是仙女形的道姑,庄重中略显妩媚;她的宝物,在舟山核雕中是拿一支荷花。蓝采和,是翩翩一少年,八仙中年纪最轻,头梳丫髻,着短衣长裤,手捧花篮,一副稚气的孩童相。吕洞宾,头戴瓦棱帽,身披道袍,腰系丝绦,脚着云头靴,面目方正,三绺长须,身背宝剑,手执拂尘,于道貌岸然中略带几分风流相。韩湘子,是一青年后生,眉目清秀,头扎布髻,身穿长衫,手持一笛。曹国舅,中年蓄须男子,头戴学士帽,身穿圆领官服,手擎拍板,一派正人君子相,而又有几分玩世不恭的样子。八仙的形象是“仙”,却更接近于人,故雕刻很少受什么程式化、概念化的羁绊,可任凭作者的想象力和技艺创造发挥。
八仙的产品形式多样,有立八仙、坐八仙还有各踏宝物乘风破浪渡海的,即所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根据八仙故事,还有其他形式的创作。
6、仙女的表现要点
仙女是舟山核雕人物类中雕刻的一个产品。仙女必是“美女”,中国塑造美女的传统概念是:“新月眉,鹅蛋脸,樱桃小口杏子眼;杨柳腰,削双肩,纤纤细手步态缓。”勾画出一个具有大闺秀之气、体态窈窕的佳人形象。舟山核雕基本上是按照这个标准来雕刻仙女的。
仙女雕刻主要掌握两点,一是曲线,二是节奏。如站立姿势要稍呈“S”形曲线,头微歪略俯,上下身段要略有扭转。动作一手前屈或托腮或执扇,一手搁在腰后,稍直,舒袖不露腕,一上一下,一前一后。双足前后同双手相反交替,作碎步状。这样线条优美,曲线有节奏感,善表现妩媚婀娜之态。
7、寿星的雕刻表现要点
寿星是道教塑造的神仙,寿星采用“夸饰”的手法,不同于一般常人的比例,形象奇特,相貌峭古,矮身弓背,大头缩颈,修眉长髯,额头凸出,宽裙大袖,托着寿桃,扶着树根龙头拐杖,杖头挂着葫芦和书册,步履健朗,笑容可掬。
寿星大多是单人雕刻造像,但也有跨鹿而坐或配上鹤、鹿、童子、蝙幅和灵芝、松树、梅花等瑞兽、珍禽、嘉树、琪草,以渲染吉祥如意的喜气场面。
三、 传统神仙人物题材的其他关注点
我在长期的雕刻实践中感受到,要充分地表现人物,还离不开服饰和道具的题材处理。
首先,雕刻人物离不开衣纹的雕刻处理。服装的式样仅能代表人物的身份特征,衣纹的刀法却能表现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及形式的美。一件完整的人物作品,应是人体造型与衣纹雕刻十分和谐而统一的整体。
舟山核雕的衣纹处理受中国传统人物画的影响颇大。唐代吴道子画人物,笔势圆转,衣服飘举,北朝齐曹仲达画人物则笔法稠迭,衣服紧窄,对这两种衣服褶纹的表现形式,后人称之为“吴带当风,曹衣出水”。舟山核雕受其影响可谓兼收并蓄,并形成了很多经验相传。
比如,人体关节的压缩和装饰绷紧的部位是产生褶纹的起点,又如坐比站衣纹多而密,蹲比坐更多,这是身体及四肢弯屈更甚,对衣着压挤更大的缘故。又如腰部扎了带子,也会产生很多褶纹。其次是由于外力影响而产生,一是重力的作用,衣服在不贴肉的地方,尤其是下摆、裙边、袖口等处即自然下垂会出现条理清楚的衣纹;二是风吹飘动使衣服扭摆游动而产生褶纹。因此,衣纹的雕刻有虚实、疏密、简繁、宽紧、阔狭、长短、软硬、深浅、曲直、方圆、凹凸等多种变化。
在舟山传统核雕中,衣纹不仅反映了人体运动所产生的客观现象,还与人物的身份、性格和环境气氛无不相关。不同人物的衣纹雕刻,如罗汉、神仙、佛像、仙女等,都有明显的不同,应该同他们的身份相符合,赋有个性。神仙的衣纹要宽长疏卷,助飘逸欲举之形状;佛像的衣纹多匀密流畅,现庄严超脱之法相;罗汉的衣纹多简洁虚阔,有清高典雅之风度;仙女的衣纹要柔和圆曲,抒婀娜纤巧之容态,衣纹是为人物主题服务的。
但需要提醒的是,衣纹的变化十分复杂,在一件小型核雕作品上进行自然的摹刻决无必要,也是办不到的。这就要分清主次,采取化零为整、化繁为简、减多为少的概括手法来加工处理。
还有,在舟山核雕的传统题材中,为神仙人物创作配雕一些道具和景物也是舟山核雕的又一风格特点,这是材料及技艺的客观因素形成的。
道具往往是代表人物的身份和显示典型情节的特征,例如“仙女”手中都拿一把纨扇,说明她是仙家闺秀,决非平民女子,这把扇子就是她的身份。而在罗汉中,手捧施舍钵的可能是“举钵罗汉”,与一只大口袋相伴的就是“布袋罗汉”,手举宝塔的就是“托塔罗汉”等等。虽然这些人物不会终生都拿着这些东西,但这恰恰是最能代表他们身份和最典型的活动情节,也是历来最为人们所传颂的。所以只要配雕具有典型性的道具,就无异告诉人们他们姓甚名谁,是在做什么了。若是人物神态刻画肖妙,又配以典型的道具,可谓是“主随仆从”,相得益彰,趣味隽永。
核雕技艺是核雕的基础与根本,但光凭单纯的技术还是不能成为核雕艺术品,缺少艺术欣赏的价值。现代的加工技术能使核雕细腻光洁、玲珑剔透,但这只能在技术层面上征服人,而非在艺术上感染人。只有采用恰当的形式,充分完善地体现主题思想,技术与艺术融合一体,才能成为艺术品。
因此,我认为,在传承和发展舟山的核雕技艺中,提高艺术水平比提高技术水平更难。艺术水平与作者的思想意识、文化修养、艺术素质、审美观念、生活阅历及伦理道路德、个人情操、性格特征、灵感悟性都有密切的关系,可以说技术靠勤奋,艺术靠天赋。所谓天赋并不是指天生固有的,而是上述因素的综合产物,只有掌握传统的雕刻艺术法则和艺术规律才能触类旁通,才能成为技艺精湛的核雕名师。
参考文献
[2]《释迦牟尼传》 作者:冷华 华文出版社 1997.01.01
[3]《八仙出处东游记传》 作者:明代吴元泰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01
[4]《吴带当风》 作者:吴冠中 山东画报出版社 2008.01
作者简介:
须永培,艺名(须永财),1955年出生于核雕艺术之乡—舟山。当时师从于钟年福老前辈,也得到了伯父须吟生大师的真传。现为工艺美术师、中国工艺美术协会会员、苏州市工艺美术学会会员、苏州市核雕艺术家协会常务副会长、苏州市舟山核雕行业协会副会长。本人从17岁开始学习核雕技艺,到现在从事核雕工作已有40余年。从一开始的传统人物开始、慢慢的开始创作苏州园林、山水、动物及各种核雕作品,在雕刻技法上也不断的创新,这些作品也都得到了同行及海内外收藏界的一致好评。并多次在各大报纸、出刊中刊登,在各大媒体被多次报道,也数次受邀参加国内重大工艺美术展示活动及政府重要活动。
舟山核雕传统神仙人物雕刻浅析
文 须永培
文 须永培
【内容提要】果核原是人们的弃物,但是这枚小小的坚硬的橄榄果核在古代就成了艺人们发挥想象和施展刀技的载体,因其体积微小工艺精难,因此在众多的雕刻中核雕反而显得特别的可贵。
而核雕的雕刻技法和传统题材是古代工匠艺人创造出的杰作,它客观、形象地记载了中国文明史的演变过程,凝聚着广泛的民族心理情结和普遍的民族审美意识。在世界的目光越来越多地投射在中国传统文化的今天,研究中国舟山传统核雕这一承载民族传统文化母体的艺术,对了解吴地文明和指引当前的核雕艺术创作都极具参考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以分析中国舟山传统核雕的神仙人物题材和文化,对中国民族传统核雕艺术的传承与发展,试以一管窥全豹。
【关键词】核雕 传统人物雕刻 如来佛 弥勒 观音 罗汉 八仙 寿星
一、 核雕技法的传承和创新
舟山核雕的传统题材丰富多样,极具观赏性和把玩性。其一般有四大系列,吉祥如意系列:十二生肖、避邪神兽等;神仙人物系列:十八罗汉、观音、弥勒佛、八仙过海等;民间民俗故事系列:东坡泛舟赤壁、羲之戏鹅、桃园三结义等;园林名胜系列:山景、园林景致等。其中,传统人物雕刻是传统题材的重中之重,具有苏州核雕鲜明的特征,作品构思和雕刻技艺都达到了极高的工艺水平和艺术境界。
应当说,人物雕刻是舟山核雕的一大品类,尤其是传统人物的雕刻所占比重很大。从技法上讲,花卉、山水类最为复杂,功夫最大,但就造型角度来看,却是人物最难。本行艺人常常引用“做人难”这句人生处世的俗语比作人物雕刻之困难。雕刻人物非但要具有真功夫的形似,而且要表现其思想感情的神似,欲得“神”更必须先有“形”,形神兼备才显其生动。只有懂得形体的基本比例和运动规律,才能造“形”传“神”。但舟山核雕的人物技艺,祖辈师徒都以口授、身教相传,并无文字传世。艺人数百年来植根于民间的土壤,与民间画工、塑匠的艺术实践息息相通,创作心得和技法多以口诀的形式相互沿用。学艺方式是师傅带徒弟,以临摹为主,反复做一件产品,逐步形成一种程式化的造型和使用工具的基本功,这是经过无数前人在实践中反复锤炼的结晶。
我17岁便开始在村办的舟山工艺厂学艺,师从钟年福学习雕刻技艺,后得到了我叔叔核雕大师须吟笙的真传,记得我的叔叔须吟笙,曾经给我看过他刻的十八罗汉头。我将每一颗拿在手中仔细端详,发现其神态各异。看似刀法粗略表达。其实每一刀都很精准的表现了颅部结构肌肉走向。我开始思考为什么?为什么每个罗汉看着好像都是很传统,但不只在形象上千差万别,其神态还可以如此各异?为什么他雕出的罗汉形象并非面部平滑细腻,却更真实生动,超越了常规意义上的平整?我一边学习,一边思考。终于认识到,雕刻的技法是有一定规则可以遵循的,那就是吃透传统题材,细心悟得人物气质,静心体现形象细节。但这些也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的,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我们必须要把握好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一方面,我们不能离开传统,空谈题材创新。另一方面,体现时代精神,是核雕艺术创新的重要追求。现在有人一提到“传统”二字就大呼“乏味”避而远之。总想寻找他心目中的技法来驱赶所谓传统作品的俗气。诚然传统的程式和现实形象是不完全相符的,而且有很大的局限性。但我认为,若是基本功过硬,对传统人物一套程式化的表现方法有一定理性认识的深度,达到心领神会,雕刻的产品更会生动、传神,能更富于艺术趣味。其实继承传统文化,不断推陈出新,这毫不矛盾。
二、 核雕传统人物雕刻表现要点
舟山村自古就是能工巧匠的“产地”,《香山小志》记载有“山梓人,巧者居十之五六。又有雕工,专将竹根、竹节、紫檀以及象牙、牛角、核桃、橄榄核,刻山水人物、花卉鸟兽等玩品,精巧有致,雅俗称赏。”舟山核雕妙在方寸间体现了大境界,其“精、细、巧”之风格,代代相传。造型生动而又浑厚,技法丰富而又变化,是舟山核雕艺术的特点。
多年来,我试将舟山核雕的主要传统神仙人物的题材表现要点总结提炼如下:
佛、道、神仙寄托着人们的某种美好愿望,一直以来为人们所喜爱。舟山核雕的很多题材,大都以佛教为题材。作为雕刻艺术的一种,“观音菩萨”、“十八罗汉”、“如来”等题材盛极一时。
1、释迦牟尼的雕刻表现要点
释迦牟尼,简称“释迦佛”,又称“如来佛”,是佛教的创始人。佛经上谓“佛”有特殊的神异容貌,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其中有的内容是雕刻佛像不可少的基本依据。违反这些规定,就不成其为佛像了。综合起来,佛的基本形象是:
头:面型长宽(“国”字脸),雕刻需要求饱满匀称;头顶有肉髻,毛发右旋如只只田螺;眉修长,眉间有“白毫”,‘俗称“佛爷痣”(佛经上说眉间白毫,平时卷缩,伸开一丈五,放出毫光。现雕刻都作痣状);眼半闭;鼻梁平直耳轮阔大垂肩;嘴微阔,上下唇弓线明确。俯首下视,庄严肃穆。
身:站立像雕刻需要身背挺直,手下垂可及膝,谓“接引相”。坐像正襟盘腿,目不斜视,绝对端正,没有丝毫的歪扭态。七处(两手、两足、两肩及脖颈)隆满,手指纤长,衣服贴身,衣纹疏密均匀,线条流畅。
手:手的雕刻姿势,如有“禅定印”(右手在上,左手在下,手心向上)、“施无畏印”(右手抬起,掌心朝前)、“降魔印”(掌心按膝盖)、“说法印”(右手抬起,拇指与中指相捻)、“转法轮印”(拇指与食指相捻,右手心向外,左手心向内)、“法界定印”(两手指重叠平放怀中,拇指尖相触)等等。
坐法:雕刻双脚需要注意,交叉盘在大腿上,足心向上,调结跏跌坐(两脚交叉置于左右腿上为全跏坐,单盘为半跏坐)。若雕刻先以右足押左腿,后以左足押右腿,称为“降魔坐”;若雕刻先以左足押右股,后以右足押左股,两足掌仰于两股之上称为“吉祥坐”等。
雕刻的卧像规定为右侧卧,右手掌枕头,称为“涅槃”像,“涅槃”意译为“圆寂”,是佛教全部修习达到的最高理想,一般指熄灭“生死”轮回而后获得的一种精神境界。
2、弥勒的雕刻表现要点
俗称“弥陀”、“布袋和尚”,宋代以后的弥勒佛都是“布袋和尚”的形象,不再是“佛”的样子。
弥勒的雕刻需要注意不像释迦佛那样绝对的圣化、程式化,弥勒肥头大耳,坦胸腆腹,光头赤脚,衣饰不整,矮墩墩,胖乎乎,笑哈哈,表露较多的人情味,谁见了都欢喜。弥勒像有三种雕刻姿态。一是坐相,身子稍向后靠,挺着大肚子哈哈大笑;一脚屈拢平放,一脚屈膝竖起,从不盘腿端坐;一手放膝盖上拿串珠,一手拿布袋。一是站相,头稍仰,两手向上举起,手掌内翻,掌心朝上,谓“托天弥勒”。一是半坐半靠,动作十分随和,身上倚着五个幼童,或挖耳,或搔颈,或抱腹,或扯衣等等,有的还玩着钹儿、袋儿、槌儿,作嬉戏状,名曰“五子戏弥陀”,天真活泼,形象生动。
3、观音的雕刻表现要点
佛教中宣传观世音菩萨能现三十三身,救十二种大难,故佛徒又称“救苦救难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观音在南北朝以前都是男相。盛唐的敦煌壁画、彩塑观音像是上唇画有胡须的女性化形象。后来随着佛教题材的进一步“世俗化”,具有大慈大悲心肠的观音从男相逐渐转变为女相,赋予更多的人情味,更具女性的美。
观音有三十三种形象,如白衣观音、杨柳观音、持经观音、鱼篮观音、水月观音、合掌观音、持莲观音、洒水观音等等。舟山核雕观音有坐、立两种形式,坐式姿态如释迦,端正盘腿,下坐莲台,双手叠放怀中,掌托经书或净瓶。立式观音姿态多变、生动,有曲线美,形象仙女化。风度温柔娴雅,于庄严中蕴婀娜之态。
4、罗汉的雕刻表现要点
十八罗汉是指佛教传说中十八位永住世间、护持正法的阿罗汉,由十六罗汉加二尊者而来。他们都是历史人物,均为释迦牟尼的弟子。十六罗汉主要流行于唐代,至唐末,开始出现十八罗汉,到宋代时,则盛行十八罗汉了。
十八罗汉各尊表情不一,喜怒各具,他们既有佛的神秘,又具有凡夫俗子的外形,在苏州舟山地区的橄榄核雕中数十八罗汉为橄榄核雕的权威之作和代表之作。罗汉头像的雕刻有一定要求,面部肌肉要饱满,眉毛胡子精细到根,牙齿精细到颗,皱纹精细到条。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罗汉的一双眼睛需要平稳灵活,力求传神,这就需要深厚的刀功。舟山核雕界老一辈历来相传有罗汉开脸之刀法:五刀定位法,就是以刀代笔,先用刀在核表面象笔一样定好五官的位置,然后逐步的深挖:鼻子一刀,眼睛二刀,耳朵二刀;把一个罗汉的五官之大体位置定出来。逐步在鼻子二边深挖,先把鼻子大型留出。眼框,脸部,耳朵依次留出粗形,注意是留。把不需要的地方用刀去掉,留出需要的地方。再把脸部肌肉雕刻出来 ,再逐步地把耳朵,眼睛,胡须之类进行细加工。然后整体细加工,最后处理头发。
5、八仙的雕刻表现要点
关于八仙的故事,优美动人,流传很广,几乎妇孺皆知。根据明吴元泰著的小说《八仙出处东游记传》记载,八仙是:铁拐李、汉钟离、张果老、何仙姑、蓝采和、吕洞宾、韩湘子和曹国舅(名友),其中多数历史上真有其人。
八仙有老、有少,有男女、有美丑,他们的相貌、衣着和所持的法宝都不同,形象丰富,各有个性,在雕刻中需要注意。铁拐李的雕刻需要注意,他要表现出短而卷曲的络腮胡子,肌瘦骨突,身背葫芦,是丐者像。汉钟离是方头大耳,络腮长髯,坦胸挺腹,手持芭蕉扇。张果老,头戴万字巾,身穿员外服,八仙中数他年纪最长,是个平易近人、饶有风趣的老者;他的宝物一是渔鼓筒,一是小毛驴。何仙姑,是仙女形的道姑,庄重中略显妩媚;她的宝物,在舟山核雕中是拿一支荷花。蓝采和,是翩翩一少年,八仙中年纪最轻,头梳丫髻,着短衣长裤,手捧花篮,一副稚气的孩童相。吕洞宾,头戴瓦棱帽,身披道袍,腰系丝绦,脚着云头靴,面目方正,三绺长须,身背宝剑,手执拂尘,于道貌岸然中略带几分风流相。韩湘子,是一青年后生,眉目清秀,头扎布髻,身穿长衫,手持一笛。曹国舅,中年蓄须男子,头戴学士帽,身穿圆领官服,手擎拍板,一派正人君子相,而又有几分玩世不恭的样子。八仙的形象是“仙”,却更接近于人,故雕刻很少受什么程式化、概念化的羁绊,可任凭作者的想象力和技艺创造发挥。
八仙的产品形式多样,有立八仙、坐八仙还有各踏宝物乘风破浪渡海的,即所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根据八仙故事,还有其他形式的创作。
6、仙女的表现要点
仙女是舟山核雕人物类中雕刻的一个产品。仙女必是“美女”,中国塑造美女的传统概念是:“新月眉,鹅蛋脸,樱桃小口杏子眼;杨柳腰,削双肩,纤纤细手步态缓。”勾画出一个具有大闺秀之气、体态窈窕的佳人形象。舟山核雕基本上是按照这个标准来雕刻仙女的。
仙女雕刻主要掌握两点,一是曲线,二是节奏。如站立姿势要稍呈“S”形曲线,头微歪略俯,上下身段要略有扭转。动作一手前屈或托腮或执扇,一手搁在腰后,稍直,舒袖不露腕,一上一下,一前一后。双足前后同双手相反交替,作碎步状。这样线条优美,曲线有节奏感,善表现妩媚婀娜之态。
7、寿星的雕刻表现要点
寿星是道教塑造的神仙,寿星采用“夸饰”的手法,不同于一般常人的比例,形象奇特,相貌峭古,矮身弓背,大头缩颈,修眉长髯,额头凸出,宽裙大袖,托着寿桃,扶着树根龙头拐杖,杖头挂着葫芦和书册,步履健朗,笑容可掬。
寿星大多是单人雕刻造像,但也有跨鹿而坐或配上鹤、鹿、童子、蝙幅和灵芝、松树、梅花等瑞兽、珍禽、嘉树、琪草,以渲染吉祥如意的喜气场面。
三、 传统神仙人物题材的其他关注点
我在长期的雕刻实践中感受到,要充分地表现人物,还离不开服饰和道具的题材处理。
首先,雕刻人物离不开衣纹的雕刻处理。服装的式样仅能代表人物的身份特征,衣纹的刀法却能表现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及形式的美。一件完整的人物作品,应是人体造型与衣纹雕刻十分和谐而统一的整体。
舟山核雕的衣纹处理受中国传统人物画的影响颇大。唐代吴道子画人物,笔势圆转,衣服飘举,北朝齐曹仲达画人物则笔法稠迭,衣服紧窄,对这两种衣服褶纹的表现形式,后人称之为“吴带当风,曹衣出水”。舟山核雕受其影响可谓兼收并蓄,并形成了很多经验相传。
比如,人体关节的压缩和装饰绷紧的部位是产生褶纹的起点,又如坐比站衣纹多而密,蹲比坐更多,这是身体及四肢弯屈更甚,对衣着压挤更大的缘故。又如腰部扎了带子,也会产生很多褶纹。其次是由于外力影响而产生,一是重力的作用,衣服在不贴肉的地方,尤其是下摆、裙边、袖口等处即自然下垂会出现条理清楚的衣纹;二是风吹飘动使衣服扭摆游动而产生褶纹。因此,衣纹的雕刻有虚实、疏密、简繁、宽紧、阔狭、长短、软硬、深浅、曲直、方圆、凹凸等多种变化。
在舟山传统核雕中,衣纹不仅反映了人体运动所产生的客观现象,还与人物的身份、性格和环境气氛无不相关。不同人物的衣纹雕刻,如罗汉、神仙、佛像、仙女等,都有明显的不同,应该同他们的身份相符合,赋有个性。神仙的衣纹要宽长疏卷,助飘逸欲举之形状;佛像的衣纹多匀密流畅,现庄严超脱之法相;罗汉的衣纹多简洁虚阔,有清高典雅之风度;仙女的衣纹要柔和圆曲,抒婀娜纤巧之容态,衣纹是为人物主题服务的。
但需要提醒的是,衣纹的变化十分复杂,在一件小型核雕作品上进行自然的摹刻决无必要,也是办不到的。这就要分清主次,采取化零为整、化繁为简、减多为少的概括手法来加工处理。
还有,在舟山核雕的传统题材中,为神仙人物创作配雕一些道具和景物也是舟山核雕的又一风格特点,这是材料及技艺的客观因素形成的。
道具往往是代表人物的身份和显示典型情节的特征,例如“仙女”手中都拿一把纨扇,说明她是仙家闺秀,决非平民女子,这把扇子就是她的身份。而在罗汉中,手捧施舍钵的可能是“举钵罗汉”,与一只大口袋相伴的就是“布袋罗汉”,手举宝塔的就是“托塔罗汉”等等。虽然这些人物不会终生都拿着这些东西,但这恰恰是最能代表他们身份和最典型的活动情节,也是历来最为人们所传颂的。所以只要配雕具有典型性的道具,就无异告诉人们他们姓甚名谁,是在做什么了。若是人物神态刻画肖妙,又配以典型的道具,可谓是“主随仆从”,相得益彰,趣味隽永。
核雕技艺是核雕的基础与根本,但光凭单纯的技术还是不能成为核雕艺术品,缺少艺术欣赏的价值。现代的加工技术能使核雕细腻光洁、玲珑剔透,但这只能在技术层面上征服人,而非在艺术上感染人。只有采用恰当的形式,充分完善地体现主题思想,技术与艺术融合一体,才能成为艺术品。
因此,我认为,在传承和发展舟山的核雕技艺中,提高艺术水平比提高技术水平更难。艺术水平与作者的思想意识、文化修养、艺术素质、审美观念、生活阅历及伦理道路德、个人情操、性格特征、灵感悟性都有密切的关系,可以说技术靠勤奋,艺术靠天赋。所谓天赋并不是指天生固有的,而是上述因素的综合产物,只有掌握传统的雕刻艺术法则和艺术规律才能触类旁通,才能成为技艺精湛的核雕名师。
2012年10月
参考文献
[2]《释迦牟尼传》 作者:冷华 华文出版社 1997.01.01
[3]《八仙出处东游记传》 作者:明代吴元泰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01
[4]《吴带当风》 作者:吴冠中 山东画报出版社 2008.01
作者简介:
须永培,艺名(须永财),1955年出生于核雕艺术之乡—舟山。当时师从于钟年福老前辈,也得到了伯父须吟生大师的真传。现为工艺美术师、中国工艺美术协会会员、苏州市工艺美术学会会员、苏州市核雕艺术家协会常务副会长、苏州市舟山核雕行业协会副会长。本人从17岁开始学习核雕技艺,到现在从事核雕工作已有40余年。从一开始的传统人物开始、慢慢的开始创作苏州园林、山水、动物及各种核雕作品,在雕刻技法上也不断的创新,这些作品也都得到了同行及海内外收藏界的一致好评。并多次在各大报纸、出刊中刊登,在各大媒体被多次报道,也数次受邀参加国内重大工艺美术展示活动及政府重要活动。